新冠防疫的關鍵:COVID-19疫苗的競賽與演進

新冠防疫的關鍵:COVID-19疫苗的競賽與演進

最後更新日期:2021 年 10 月 09 日

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國內外除了封城、鎖國,戴口罩並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等物理性防疫措施以外,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也日以繼夜地在研究室、實驗室中,開發這株名為「SARS-CoV-2」冠狀病毒的解法,從現有藥物到新療法,最終將能夠終結這場疫情的希望寄託在疫苗身上。

疫情的嚴峻、死亡數的飆升、經濟的崩跌,種種原因使疫苗的開發時間並無太多餘裕,各國修改法規以縮短新藥臨床試驗進展時程,並加速取得緊急授權使用(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的時間,以期疫苗在2021年能夠開始普及。

國際間新冠疫苗的開發競賽


時間拉回到2020年5月,當時全球約有逾百株候選疫苗加入這場開發競賽。但是,任何具有治療潛力的疫苗候選株,從研發到問世,都需要經過困難重重的挑戰與考驗,除了人才與技術以外,還需要投資者及政府的支持,才能應付鉅額的研發經費。這樣的過程,使得約有九成的疫苗候選株將會被淘汰,耗費的資金與心血可能也會付諸流水。

舉一實際案例來說,雖然DNA與mRNA疫苗都是COVID-19疫情下開始推動的新興疫苗技術,但在臨床研究上,mRNA疫苗於人體內引發抗體的方面卻是優於DNA疫苗的,並且有較強的免疫反應,因此很早就於2020年底取得緊急授權,而DNA疫苗技術的進展仍持續努力當中。

但據國外報導指出,美國官員已停止為 Inovio新冠疫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提供資金,並告訴該生物科技公司,隨著全國各地接種疫苗的人數增加,不再需要另一種疫苗。此時,為 Inovio的疫苗留下的發展空間便限縮許多,經過數十年的 DNA 疫苗研發,可能終會窒礙難行。(來源:Inovio’s COVID-19 vaccine funding axed as U.S. says thanks, but no thanks)

COVID-19新冠疫苗的演進


在這些加入疫苗開發競賽的候選株中,超過半數是在北美研發,一小部分則是在中國。疫苗資助來源也不盡相同,新冠疫苗的研發者多數為私人企業資助、再來是學術單位、公家機關,最後才是非營利機構。

但在這些新冠疫苗之間,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於疫苗的「製程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如何讓疫苗去教育人體免疫系統認識病毒的特徵樣貌。以下,將介紹有關疫苗製程技術的演進:

第一代疫苗(First Generation)

最初始的「第一代疫苗」已經使用了長達數十年的時間,方法是藉由注射毒性被弱化的病毒或是死病毒進入人體,這種弱化的病毒或死病毒沒辦法自行複製,也比較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還是帶有病毒的抗原,所以免疫系統能夠認識到病毒的特徵樣式,未來就會注意是否有相同特徵的外來物入侵,並加以迅速消滅。

這類型的疫苗即為「全病毒疫苗」,過去曾被用來對抗過小兒痲痺病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水痘輪狀病毒流感病毒等疾病,因此被認為是目前為止最為靈驗的方法。

但使用這種製程技術製造疫苗會相當地緩慢,科學家得先在活細胞裡培養弱化病毒數個月,不僅製作過程存有生物安全的風險,且若是殺死病毒的程序不完全的話,也可能有感染風險,因此都需要格外謹慎小心。在2020年5月初,第一代疫苗中僅有9株候選疫苗參與這場科學競賽。

*目前已開發出的幾種第一代新冠疫苗,包括:
● 中國北京科興生物技術公司(Sinovac Biotech)
● 中國國藥集團(Sinopharm)
● 武漢生物製劑研究所(Wuh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Products)
● 印度巴拉特生物科技(Bharat Biotech)

延伸閱讀>>> COVID-19的疫苗種類

第二代疫苗(Second Generation)

考量到第一代疫苗使用全病毒的安全性疑慮,其他科學家決定嘗試新的製程技術加以改善。他們不使用整株冠狀病毒,而是只截取病毒的抗原蛋白,研發出「第二代疫苗」,因為他們認為光是病毒的抗原就能夠啟動免疫反應。

這些抗原蛋白,多為冠狀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可誘導免疫系統產生對該病毒的免疫作用。由於這類疫苗不包含病毒本身與其複製所需的基因,因此被認為安全性更佳。

但這些病毒的抗原蛋白,同樣也需要經過培養,在實驗室透過酵母細胞或昆蟲細胞,甚至是一個無害的病毒,來產生重組過的刺突蛋白,經由這樣的方式所產生的疫苗,即為「蛋白質次單元疫苗」。

第二代疫苗已被用於B型肝炎百日咳以及B型腦膜炎等疾病的治療,在2020年所有參與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疫苗候選株中,是最多科學家所廣為採用的製程技術,約有70株以上的候選疫苗參與進這場科學競賽之中。

*以下公司,目前都已投入開發新冠蛋白質疫苗(僅列舉幾項代表):
諾瓦瓦克斯(Novavax)
賽諾菲(Sanofi)
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英國SpyBiotech

*國內則有國光生技、聯亞生技及高端疫苗投入蛋白質疫苗開發。

延伸閱讀>>> COVID-19的疫苗種類

第三代疫苗(Third Generation)

最後,還有一種全新的疫苗,不使用病毒的任何部分,只把能夠製造病毒表面抗原蛋白的基因交給人體,讓人體細胞依照這段基因上的指示,去製作出對應的病毒抗原蛋白,然後驅使體內的免疫系統啟動免疫反應。有時,這類疫苗也會靠病毒載體進行傳遞,以增加穩定度。

以這樣的技術所製作的疫苗,在過去從未被核准用於人體,我們稱之為「第三代疫苗」,在這場科學競賽中,約有將近30種疫苗候選株採用這種製程方式。

由於這種疫苗無需使用病毒的任何部分,省去在實驗室培殖的時間,所以能夠被製造的非常快速。目前,打破以往疫苗研發最快紀錄,僅用短短65天就研發出2020年第一支COVID-19的疫苗候選株,是美國莫德納生技公司所製造的「mRNA疫苗」。

*列舉具代表性的第三代疫苗:
1. 以mRNA來傳遞刺突蛋白基因的疫苗(目前進展較快的新冠基因疫苗):
● 美國莫德納Moderna
● 輝瑞(Pfizer)/BioNTech
●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2. 以DNA來傳遞刺突蛋白基因的疫苗:
● 印度Zydus Cadila
● 美國Inovio

3. 使用腺病毒作為載體,傳遞刺突蛋白基因(DNA或RNA)的疫苗:
● 牛津大學/阿斯特捷利康AZ
● 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

延伸閱讀>>> COVID-19的疫苗種類

疫苗的支持與不支持聲浪


疫苗的發明,是科學的奇蹟,也是現今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全球針對新冠疫苗的聲浪意見雖多有分歧,但大多數的人還是相信注射疫苗的重要性,這信念對於新冠防疫非常關鍵,因為要讓COVID-19流行病終結,或真正達到與病毒和平共存的後疫情時代,就需要世上大多數人都免疫,又稱為「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

Herd Immunity
此圖強調分發疫苗與維持公共衛生措施的重要性,以限制病毒傳播和盡可能安全地獲得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圖片來源:Cavalierdaily)

但至今,不論是國內外,少數疫苗的反對派,仍聲張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未有受到時間的充分驗證,長久下來對身體可能會有危害,這的確是不爭的事實,但未有考量到人體試驗一貫是以「利益大於風險」為執行的原則之一。

另一方面,還有非專業人士來瞎攪和,放出疫苗對身體不實副作用的假消息,來誆騙世人拒打疫苗,這就是非常垃圾的不實資訊。

對於正確資訊的判斷,應仰賴科學證據並理性看待,才能在資訊爆炸的現代下,分辨有用的論點與專說垃圾話的訊息,進而減少資訊的焦慮感。

最終目標:達成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


近期,世界衛生組織(WHO)仍不斷苦口婆心,要求疫苗富國暫時先別施打第三劑加強針疫苗,這就是因為上述所提及的「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因為大多數國家或是貧窮地區的人們,甚至連第一劑疫苗都還未能夠施打到。

這個概念在於,若是沒有疫苗的發明,自然情況下人類需要藉由感染並存活而免疫,有些人無症狀、有些人症狀輕微、有些人痊癒後仍受嚴重的副作用所苦,也有些人從此與世長辭,最終地球上只會剩下對新冠病毒免疫的人類,但我們無法預測哪些人會是這樣的幸運兒。

以上並非在演電影,而是事實。因此,要盡可能給予所有人,都事先接種疫苗,藉此讓人體以更為安全的方式,營造前1~2次的假感染,幫助免疫系統演練真正遇到新冠病毒時該如何反應。

等到全球有足夠的人口免疫,病毒才會因為難以傳播,而漸漸緩慢下來。所以,要能夠打敗病毒,需要全球有共識的團結,避免任何出於利益的自私舉動。

然而,因為疫苗的不普及,導致這些未能接種第一劑疫苗的國家與貧困地區,持續高機率的誕生出新的變種新冠病毒株(例如:2020年10月首次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甚至是全新無疫苗可制的病毒株(2021年1月首次在哥倫比亞發現的Mu變異株)。

惡性循環下,使得就算得以演練1~2次,還是不足以抵擋這些變異的病毒株,才有了前所未聞的第3次演練,即所謂的第三劑加強針,也是國內至今在籌備訂購的次世代(第3劑)疫苗。

儘管許多民眾都還未能施打到第一劑疫苗。

疫苗的大量製造與普及是緊隨而來的重大問題


要能夠終結這場COVID-19疫情,就得達到群體免疫,這至少要全球六成以上的人口都具備對這株冠狀病毒的免疫性,也就是約莫47億人。(2021年6月最新統計:世界總人口數約78.99億人)

儘管在這場疫苗開發競賽中,剩下一成的疫苗候選株得以存活並繼續製造與販售,但要能夠生產出數十億支疫苗,來使全球人口達成六成以上的群體免疫,這又是另一個需要突破的困境,這也是史上前所未有的紀錄。

Vaccine
裝疫苗的瓶子都得是醫療級的特殊玻璃

在過去,也許藥廠能夠生產數億支疫苗,但這是花費數十年的成果,就連裝疫苗的瓶子都得是醫療級的特殊玻璃,但地球上並沒有足夠多的這種玻璃。而要生產十億支疫苗,就得建造更多間工廠,並且不同種製程技術的疫苗,都需要不同種類的工廠來製造,可見一個脫穎而出的疫苗候選株,光能夠開始生產就得再花上幾年光陰。

少數大公司已經有能夠開始生產的工廠,或是有能夠在世界各地快速建造工廠的資金,但仍有很多新疫苗並沒有這樣的條件,而投資方則會依照他們認為可能完成試驗的疫苗來下注,幫助建造工廠,但並非每個疫苗候選株都能成為這樣的幸運兒。

在這樣層層淘汰的機制下,即使科學家有辦法生產得了這麼多支疫苗,還得克服將這些疫苗送到世界各地的種種障礙,不僅僅是運送技術,政治在此時就有可能會造成更大的阻礙。

結語:新冠防疫的關鍵


這場新冠防疫的關鍵,在於全世界是否能夠齊心對抗病毒,疫苗富國能否放下私慾與利益,降低疫苗定價並減少疫苗取得難度,以及幫助更多疫苗候選株問世。

此外,科學是否能凌駕政治,讓疫苗盡可能觸及越多的世界人口,也是決定性的關鍵,因為疫苗要能觸及六成世界人口才會有用,在這場人類對上病毒的戰爭中,才不會到頭來全盤皆輸。

延伸閱讀>>>
新冠防疫的反思:疫苗富國為何能是疫苗富國

本篇內容僅為個人目前對於COVID-19疫情下的觀點與看法,不作為任何其他用途。

若是在閱讀過程中有任何疑問或是發現勘誤,歡迎於下方留言討論或是與我聯繫~


如果你覺得本篇內容實用,也對你有所幫助的話,歡迎幫我拍掌(點讚) 5下或是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支持Yang繼續創作分享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