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 career scaled

初入生科產業歷程分享:對首份工作與未來發展的選擇

最後更新日期:2023 年 02 月 11 日

最近,接到不少正在就讀碩士班或是大專的讀者朋友,透過網站Messenger留言給我,與我討論關於畢業後職涯的考量,以及是否需要繼續就讀研究所等等的選擇,我發現其實也有許多人與我一樣,在學生時期,甚至在初出社會階段,都還在努力且持續地探索著職涯的目標方向。

接下來,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記錄個人在大學時期、碩士班時期、進入到第一份工作前的過渡期,乃至第一份工作的歷練,來與大家分享我在成長過程中,是如何漸漸有了想走的職涯方向,也談談對於生科第一份工作與未來發展選擇的想法及觀點,如果你也對於這樣的話題感興趣的話,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在學時期選擇生科的來龍去脈


今天我會選擇走上生科這條路,源頭得從高中時期極爛的地理與歷史成績說起,因為對社會科實在提不起任何一絲興趣,讓我後來決定選擇到自然組就讀。

當時,我遇到一位生物老師,她不僅對於教學很有熱枕,也很用心的製作每一次上課的教材,因而開啟我對於生物學科的興趣,並屢次在考試中取得佳績,奠定我在聯考時能夠選擇進入生化科技學系的基礎。

到了大學時期(2010/09~2014/06),我當然不免俗的也混了三年(x,第四年突然發現不知道畢業後該何去何從時,我才終於開始發奮圖強,每天到圖書館K爆本科碩士班的考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最後才順利取得進入陽明大學碩士班就讀生命科學系的門票,而這也是當時眾多的選擇之一。

老實說,我大學沒參加過任何的實驗室,就讀碩士班(2014/09~2017/01)的過程中,也對於研究提不起一絲興趣。

當時,陽明生科系正好有唯一一間在做「生物資訊」的實驗室,你可以將其理解為「乾實驗室(Dry Lab)」。依我個性就很喜歡這種看起來很不一樣又感覺很有挑戰性的未知事物,然後便不顧親友勸阻,毅然決然跳脫生科本科實驗室,選擇了這個與「溼實驗室(Wet Lab)」相對的地方,開始帶著筆電就可以做實驗的研究生活。

Master degree
乾實驗室(Dry Lab)
是一個科學概念,指的是以運用電子設備進行實驗為主的實驗室,與一般大家所認知的生化實驗室不太一樣。在乾實驗室做研究時主要是透過儀器的計算分析,歸納得出實驗材料的物理模型或對物理模型、物理過程進行模擬分析,而較少使用化學試劑,因而得名。

溼實驗室(Wet Lab)
溼實驗室相比乾實驗室,在進行實驗時,需要用到較多的化學試劑,也會需要實際的去動手做實驗。與乾實驗室做出的模擬實驗相比,許多溼實驗室的研究專家其實對於乾實驗室的實驗數據結果仍抱持著保留的態度。

所謂帶著筆電就可以做實驗,簡單來講,就是將實驗數據建構到軟體中,然後經由程式碼的輸入,讓這些實驗數據可以順利上傳到實驗室的伺服器中進行生物模擬運算,計算出的實驗結果就可以寫到論文中了,而且無論何時何地你都可以打開電腦動動手指就可以做實驗,等待的時間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source ge2d52f04e 640

當然,實際上也並沒有表面這麼簡單,背後還需要研究如何使用專門的生物分子運算軟體、學會基本的Linux與Perl程式碼,並瞭解涉及量子力學的實驗原理,而這些都是硬功夫,但又跟生科的出路不太相關。在學研究的東西,到了職場往往都成為浮雲。

以上分享,都是我個人在學時期的大致狀況,至此我仍不曉得我未來要做什麼,以及職涯目標究竟在哪裡。接下來,我想聊聊所謂做實驗的等待時間,我都在做些什麼想做的事情。

與三五好友在生技領域創業(2014-2020年)


創業,占據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從大學畢業進入碩士班的兩年時光,到出社會給別人打工的前三年,我都是利用做實驗以外的時間、利用下班的空檔、犧牲無數的周末,將近五年多的時間(2014-2020年),投注了數十萬資金與這段時日的青春歲月及心血,與台大、陽明碩博士等三五好友共同發展在生醫領域的網路行銷業務,線下業務也曾跑遍全台,為求能在台灣這樣艱困的生技就業環境裡,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存之道。

Entrepreneurial team

這或許是許多人想做,但尚未實踐的過程,對於我而言也是一段難能可貴的經歷。

我們辦過線上雜誌,撰寫過無數健康議題的文章,投稿過各大媒體平台,發想過許多創業計畫,也尋求過政府創業相關補助的資源,甚至也集資創立過生醫公司,進行OEM/ODM及其他有關生技領域的顧問服務,而我也曾擔任過公司執行長,負責各項專案項目的推展。

在創業早期,也就是我就讀碩士班的同時,我亦致力於建置許多以癌症/醫學/科學為主題的部落格及行銷網頁,與創業團隊兩次向北市府提出有關支持癌症病友的創業計畫,並於位在科技大樓站的北市府青年創業辦公室報告過計畫內容,可惜的是這項計畫最終並沒有受到評審委員的青睞。

而後,我們回過頭來,基於這樣的服務理念與初衷,發想並建立了「翻轉吧 癌症」這個新創品牌。我們認為面對疾病的威脅,真正需要的是正確的知識力量與朋友家人間的關懷支持。

brand

在品牌建立後,我除了負責建置部落格並維持相關知識文章的產出以外,也協助與外部網站設計公司長期洽談正式網站的規劃建置。在網站正式落成後,更持續利用碩班做研究以外的空檔時間,吸收與癌症醫學有關的新知,並且撰寫文章放到網站上進行曝光及分享。

這也是為何我現在仍在分享與我的生活及工作事業有關的事情,因為我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我喜歡透過文字來記錄與分享。

儘管我現在已經沒有繼續投入在創業,但若要細數完這段創業的經歷,那將又會是另一段非常長的故事,而難以在一篇文章的篇幅交代清楚,容我先將其放在心中深處珍藏吧。

被業界看見的成果與進一步合作(2016-2017年)


資金,可說是創業的基石,但以我個人當時還在學的經濟狀況,又有多少資金可以繼續投入?勢必需要開始考量為他人打工這一選項。

在「翻轉吧 癌症」這個品牌的知識內容建置上,由於我們持續的投入相關文章的撰寫與分享,也因此建置的網站被一間電腦代工大廠轉投資的生醫子公司的高層所看見,我也得以受到團隊的引薦,進入該公司以共同創業的模式開展合作,協助其公司創立初期各項的業務發展。

當然這是原本的初衷,只是自從「翻轉吧 癌症」這個品牌被併購,並且團隊對於該公司可利用的價值漸趨減少,且當我以正職身分領薪一段時間後,這個合作關係就開始慢慢變質。

與創業能夠自主領導的狀況不同,在外面給人打工並收人薪水,自然與人消災,或是被認為一切都是應該,甚至可能受到不被尊重與不夠重視的對待,這也是為何我原本想投入創業的主因之一。

試想,一個人就算再怎麼有能耐,外面的工作很難會有真正適合自己的位置能夠盡情發揮,而是你得去自行適應這份工作,讓自己成為這個職務的Master。但是,當你是在為自己打工時,你能成為你理想中的樣子,做你想做的工作內容。

現在,我折衷心裡的想法,讓自己抱著為自己打工的心態去工作,我更重視自身的成長性,所以我非常在意工作的當下,我能夠得到什麼樣的成長。若是在一個地方,成長性受到限制,或是已經看不見任何成長的可能,我不會想浪費任何一點時間在這個地方。

此外,通常在一間公司難以久任的原因,也是在於許多公司高管的記憶總是會停留在員工還菜的時候,他們經常看不見你的成長與變化,於是不自覺的輕視你的價值、廉價地對待你,逼迫員工得繼續尋求更適合自己的地方。

我想事隔多年,將這些事情與心裡想法都記錄下來應該也無妨了。如果在創業時期,能與這些戰友們一起成功在某一事業體打拼,而沒有太多人事的問題,或許現在我們也不會在不同的地方,讓自己需要受制於人。也許未來有一天,當自己再更成熟、資源更充沛的情況下,我可能會再重新考慮這條路也說不一定。

接下來,我想將話題拉回到自己在碩士班畢業後的從業準備與入職狀況

畢業後的過渡期:參與臨床試驗相關訓練課程(2017/01~2017/03)


在我很早接觸到癌症醫學這一塊的時候,我就已經對「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有關的知識背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時,為了能夠與後續的工作接軌,我便積極尋找有關單位舉辦的臨床試驗相關訓練課程,不論線上線下,或是繳費與否,我都會試著去報名參加與學習,以補足自己當時所缺乏的對於臨床試驗相關的背景知識,讓自己對相關產業有更全面的認知。

課程部份的話,我個人主要是找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究部馬偕紀念醫院臨床試驗管理中心臺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或是如社團法人台灣生醫品質保證協會等非營利組織的公告,查看有無線上或線下的免費課程資源可報名參加。

目前已有累積的臨床試驗受訓證書,包括以下十項:

  1. 臨床研究專員CRA專業實務訓練課程(12小時)
  2. 臨床試驗專案經理CPM訓練課程一(4小時)
  3. 臨床試驗專案經理CPM訓練課程二(4小時)
  4. IRB及GCP法規倫理與實務應用訓練課程(4小時)
  5. 基因暨細胞治療試驗法規倫理與實務應用訓練(4小時)
  6. 馬偕紀念醫院-臨床試驗課程(10.5小時)
  7. 『醫學研究之利益衝突與規範』教育訓練(1小時)
  8. 『臨床試驗最新修正法規簡介』教育訓練(1小時)
  9. 『研究倫理委員會臨床試驗審查常見問題與注意事項』教育訓練(1小時)
  10. 新興生醫產品GTP研習會(6小時)

參加此類課程,起初的目的只是單純來填補自己的無知,讓自己更有自信從業在相關領域,但畢竟沒有實際執行過,聽過的內容大多存在於想像層面,對於求職與面試來說,我個人認為企業還是比較重視有無實際的實務經驗的。

進入生科產業的第一份工作(2017/04~2020/06)


原本在生科(醫藥衛生領域)碩士班畢業,而後面臨兵役的我,由於前述的合作關係,該生醫部門高層決定挪用其集團的研發替代役的名額給我,我當時也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可於畢業後繼續在事業上發展的同時,也能夠有支應生活及創業資金的來源。

剛入職時,我是從負責有關細胞治療產品的品質管控開始做起。

由於當時該集團的生醫部門還處於創立初期,整個部門加起來不超過五人。正因為是分工不明的小部門,我才有辦法一人身兼多職,跨足不同的歷練機會,體驗不同的職務方向,找到未來想要發展的職涯標的。

緣此,在這間公司的三年期間,我所負責過的業務便囊括了幾個在生科產業裡常見的職務內容,包括:品管專員(QC)品質專員(QA)法規專員(RA)實驗室技術員(Laboratory Technician)研究員(Researcher或R&D)等。

以下,我會逐一就對於這些職務的認知與從事的內容進行介紹:

品管專員(QC)

適合個性取向:保守穩定、溫和規律、謹慎細心

作為品管專員,需要針對公司出產的藥品或產品進行品質管控,以細胞治療產品而言,需要不斷的重複「無菌檢測」、「黴漿菌檢測」以及「內毒素檢測」等三大主要品管項目,以確保公司出品的細胞治療產品施用於人體內進行治療時,具有符合嚴謹標準的安全性。

QC

在我任職期間,約莫完成近100批次以上(每批10~20個檢體)的細胞產品品管檢驗及確校。此外,我同時也需要維持實驗室的庶務及管理,包括:物料採購、倉儲管理及儀器設備的操作、保養與校正,並確實執行實驗室設備、藥品試劑與耗材驗收作業及相關表單文件記錄。

這是一個工作重複性高,但是只要待在實驗室裡無須與外界溝通交流的穩定職務,對於不喜歡太大挑戰或是工作變化的人來說相當適合,但需要你具有保守且謹慎的一顆心,對於每一個實驗步驟都不輕忽大意,且總是選擇最正確的方式進行品管操作。

當然,由於這是一塊不會賺錢的項目,因此我的認知是少有公司會願意投入大量人力資金在鞏固與提升品管的品質這一塊,有時也可能會要求員工用盡任何方式來讓品管數據達到標準範圍內,以讓仍有疑慮的產品順利販售。

我想這不僅限於個人境遇,來自中部與南部醫藥廠的業界朋友也曾與我分享類似的經歷。

品質專員(QA)

適合個性取向:細心、思慮周全、善於交際與溝通

作為品質專員(QA),需要針對公司製作藥品或產品的製程進行管控,以確保其製程是在正確的標準作業規範或是流程下進行。

以細胞治療產品而言,所要遵守的規範是「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ood Tissue Practice, GTP)」,我需要針對GTP的內容,制定或修正實驗室的標準作業規範(SOP),並追求品質系統的完善。

在我任職第一年,實驗室正準備往GTP等級邁進,我同時擔起品質文件管制、實施及維持的責任,負責熟悉ISO品質架構,並參加由TFDA所主辦的GTP研習會,瞭解細胞治療最新發展與管理規定。

此外,為協助建立與維護廠內GTP運作,我需要利用空檔時間研讀臨床試驗GCP、GTP、中華藥典等相關規範,以訂立出一個公司實際可行且符合規範的標準,這過程就需要與其他部門大量的溝通,更需要與同事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才能讓事情順利推進。

ISO 9001 QMS Documentation Pyramid
(Source: HOW TO PREPARE FOR ISO 9001 CERTIFICATION AUDIT?)

在我任職期間前兩年,總共完成31項品質計畫內容的修正與增列,包括13份品質手冊(Quality Manual, QM)及18份品質作業程序書(Quality Procedure, QP),並建立14份標準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OP),確保實驗室有符合GTP規範之依循標準。

如果說QC比較偏向實務操作導向,確定出產的產品品質符合標準的話,那麼QA就是一個比較偏向文書行政導向,目的在於確保產品依循標準規範來製造,以預防產品可能後續產生的不合規。因此,品質專員(QA)更需要具備細心與思慮周全的特質,才能扮演好這樣的一個角色。

法規專員(RA)

適合個性取向:注重細節、條理分明、喜歡把細節條例化且擇善固執(可能使人覺得吹毛求疵)

作為法規專員(RA),需要對於醫藥品相關法規有敏銳認知,並且對於新的法規與變更有持續的關注,來為公司的新藥送審、藥品上市前後的進程給予策略性的規劃,減少時間成本,並確保藥品包裝及運送儲存等各方面流程皆符合國內外法規之規範。

在我任職前兩年,共經歷「人類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計畫與「細胞治療技術特管辦法」計畫各一案,我負責協助送件前準備與計畫送審,確保公司的GTP實驗室、ISO品質文件、送審過程皆符合TFDA及IRB公告之審查規範。

由於細胞治療涉及TFDA藥品組對於GTP實驗室的查廠,只有通過後才算是完成整個送件的審查。因此,我除了協助實驗室各項現場檢查前的準備作業以外,在GTP實地訪查時,我也擔任文件審閱訪查程序中的主講者,負責應對TFDA稽查員的各種提問及各項文件調閱查核所需。訪查過後,還要負責主導審查缺失的補件回覆事宜,與同事組成專案小組完備各項補件作業及文件,最終取得計畫核准執行。

法規專員在不同公司產業,所負責的業務範圍多少會有些不同,但不變的是法規人員所負責的工作相較於QA與QC來說是更為繁雜的。如果說,QA與QC是以公司產品的品質維護為導向,那麼RA便是以公司內稽、新藥申請與上市前後送審規劃為導向,這是其最顯著差異。

而法規專員(RA)在一般醫藥產業與臨床研究產業也存在顯著差異。

我個人認為以臨床研究這一塊來說,RA與CTA(或SSU)的工作內容是相似的,只是RA更偏向法規專業導向,實務層面則較CTA(或SSU)少,RA會是以對於國內外藥物(藥品或醫療器材)臨床試驗規範的專業認知為主,以協助臨床試驗順利送審為輔,如果公司分工較細的話,可能就不會有太多實際送審的經驗。

實驗室技術員(Laboratory Technician)

適合個性取向:保守穩健,有過人耐力,能夠謹守分寸忠於職責

作為實驗室技術員,一天的工作時間,通常都是待在實驗室內,專注於藥品或產品的製程出產,可說是公司的經濟命脈。技術主管也會需要定期開會,就製程優化或改善的議題來與實驗室技術員進行討論,決定是否調整實驗流程或是試劑用量。

在我任職第三年間,因為公司人員流動關係,我才有機會接觸到免疫細胞及幹細胞分離培養與生產的製程當中。剛開始,都是謹慎的照著實驗流程操作,而後在逐漸理解操作原理後,就能慢慢掌握到一些精髓,看著細胞在顯微鏡底下一天天變多,然後一天天長大,就覺得頗有成就感。

Lab personnel

但其實很快我就有點膩了,因為我無法忍受長時間待在實驗室裡,面對生物操作台或是冰冷的儀器,重複操作一樣的製程,喝少少的開水,還要忍一段時間的尿意,然後整天不用講到十句話就能下班,我考這還不憋死我。

總之,若想從事技術職的實驗室技術員,只要掌握好技術關鍵,忠於自身職責,且不自作聰明擅自更動實驗製程,並在客戶要求的時程內完成產品,就算是符合業界對這個職務的期待。未來只要持續精進自己,也有機會朝著實驗室主管一職邁進。

研究員(Researcher或R&D)

適合個性取向:責任感強,具備良好分析與高度應變能力

作為業界的研究員,或稱研發專員(R&D),扮演著與學界的研究助理類似的角色,需要針對主管提出的問題、公司的新業務或是客戶的疑難雜症,進行問題的分析,文獻的匯集與報告解析,藉此找出問題癥結點或是關鍵的解決之道。

最早一開始,我與公司聘請的外部顧問,共同協助臨床試驗計畫書、受試者同意書、計畫文獻彙整分析與背景資料的撰寫,其實這有點像是醫藥學術專員(Medical Writer)工作的一部分,只是程度沒有到這麼專業。

除此以外,在評估客戶的情況是否適合接受細胞治療產品施用前,有些客戶也會提供其病歷報告交給公司業務,而我在接到病歷後便會著手進行轉譯分析,至今負責案例已達60件以上。

其他像是癌症免疫治療與幹細胞治療等相關公司主要產品品項的臨床文獻整理分析和報告撰寫,也算是臨床研究員的日常Routine工作,這是為了協助公司的技術端找尋能夠優化產品製程的方法,或是幫助新製程的研發。

以R&D而言,排除純學術性的研究工作後,負責的業務很多都與公司藥品或產品息息相關,包括協助產品開發及評估作業,或是分析方法的開發及確效等,可說是公司技術團隊的堅實後盾也不為過。

結語-未來發展的選擇


三年的研發替代役,我才有時間一條龍全部走過,在第一份工作,我已記不清付出了多少努力,即使下班後的我拾起與團隊的創業夢在努力著,我也對得起白天在公司的付出與貢獻。

這三年的白天與夜晚都在拚搏,最後選擇的卻是獨自走上臨床研究這條道路,我到現在都還在思考,沒有繼續堅持在創業,這樣的抉擇是否是對的?

或是否一開始就選擇進入臨床研究這個產業,從CRA開始做起,現在的我在臨床研究領域就已經有更好的發展了?但我搖了搖頭,畢竟我是在這第一份工作的耕耘中,在眾多的工作事務裡,找到自己會想試著發展的領域。

有關我初入生科產業的經歷分享就到這邊,我主要所想表達的是:我從一開始就沒有把自己定位在某個角色,而是試著去扮演好每個從事的角色。剛開始,其實做什麼工作項目都沒問題,就像個海綿一樣不斷吸收學習就行,然後在第一份工作中,逐漸找到符合自己個性,並且想繼續發展的職涯方向。

這也是,我於2020年6月開啟第一次轉職之路的一切開端。2020年10月,我順利進入一間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Global CRO,以成為CRA為目標,始受聘於CTA一職。

以下延伸閱讀,會接續往我下一個職涯的紀錄,如果你也對於從事生科產業後,有考慮想往臨床研究領域發展,或是還正在尋找下一個方向的話,我想先分享我個人的轉職歷程給你,如果有甚麼環節與你的經歷有所共鳴,我也會很開心你會願意與我一起分享與討論。

延伸閱讀>>>
從生醫藥廠轉投入外商CRO:九個月歷程時間軸(首次轉職記錄)

本篇僅為個人經歷分享,並不保證適用所有狀況。

若是在閱讀過程中有任何疑問或是發現勘誤,歡迎於下方留言討論或是與我聯繫,我一定都會看到並回應的~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也對你有所幫助的話,歡迎幫我拍掌(點讚) 5下,或留言讓我知道喔😊

發佈留言